>>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让“老有所护”从愿景走向现实——自治区政协协商助力我区长护险制度推进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25-11-13 08:41:16   来源:华兴时报

  “为卧床老人翻身时,一定要先轻声沟通取得配合,动作既要轻柔又要平稳,确保老人舒适安全……”10月19日,宁夏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培训班在银川市金凤区养老中心开班。台上,老师细致讲解并示范每一个手部动作;台下,55名学员凝神观摩后,投入分组练习。

  此次培训班由自治区医保局、人社厅牵头,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承办。培训班的顺利举办,不仅标志着宁夏首批专业照护人才正式进入规范化培养阶段,更是自治区政协围绕我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情况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调研、精准协商、推动成果转化的生动体现。

  现实之困:13万名失能老人的照护缺口

  10月14日,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带领政协委员,就我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情况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银川市展开专题调研。

  当前,我区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预计到2025年,我区老年人口将达119万,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13万,按现行标准测算,至少需专业照护人员2.2万名,而我区实际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仅1100余人。

  调研组首站来到宁夏老年人服务中心,深入康复区、照护区等区域,细致询问日常运营模式与服务标准执行情况,重点了解护理队伍建设中面临的实际困境。在银川市东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调研组与师生代表深入交流,围绕养老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训安排、职业资格认证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等关键环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全面梳理制约专业照护人才培养的深层堵点与发展难点。

  调研所见的数字与案例,折射出的是万千家庭面临的真实困境。西夏区一名40多岁的居民,原本在青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可观、发展前景良好,但因母亲失能,家中无人能承担长期照护责任,他不得不放弃工作,辞职回家专门照料母亲。这一选择不仅让家庭收入大幅下降,还打断了他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而这样“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在我区并非个例,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更是缓解家庭照护压力、筑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举措。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累计参保1.9亿人,惠及270万失能人员,基金支出超720亿元,年人均减负约15万元,制度实施带动全国新增定点护理机构约8000家,创造就业岗位超30万个。

  通过调研,委员们深刻感受到: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宁夏落地,已成为应对本地老龄化挑战、实现“老有所护”目标的关键路径。据初步测算,长护险在宁夏实施后,不仅能够直接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压力,还可带动就业约2.2万人,有效缓解大龄、低技能群体的就业压力,盘活基层养老、医疗等存量资源,带动护理服务、康复辅具、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地方民营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协商破题:多部门共谋长护险实施路径

  2025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明确利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我区在学习外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级统筹,先职工、后居民”的工作思路,起草《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制度的实施方案》,多轮征求、充分采纳相关厅局反馈意见,对标对表国家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参保筹资标准、待遇支付比例等政策参数。但调研也发现,推进长护险落地仍面临筹资机制不完善、基金压力大;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紧缺;管理体系建设滞后、部门协同不够等问题。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自治区人社厅、民政厅、卫生健康委、医保局、残联相关负责人与政协委员围绕推进长护险制度建设、加强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训、深化医养结合提升服务供给等方面交流协商、提出务实建议。

  自治区医保局局长肖生勤说,长护险作为独立险种需单独筹资。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医保部门初步计划通过职工医保费率(10.8%)平移、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等方式筹措资金,但面临明显压力,若从职工医保费率中划转0.3%至长护险,2026年将减少医保基金收入3.32亿元;按居民医保0.15%的初始费率测算,2027年全区居民人均缴费将增加30元,且逐年加重,对低收入家庭构成压力。他建议,构建多元可持续筹资机制,建立“个人缴费+单位分担+财政补贴+社会捐助”多元模式,对城乡居民参照基本医保实行分档补贴,各级财政为困难群体提供全额或定额资助,确保“应参尽参、应保尽保”。探索基金补偿机制,从年度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按年对长护险基金进行补偿性补助。

  破解养老难题,除了要解决“钱从哪里来”,更关键的是要解决“人从哪里来”。专业护理人才的严重短缺,是摆在面前最紧迫的挑战之一。“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10余项配套政策及32项地方标准,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并联合教育部门建立校企养老服务人才双向培养机制,全区15所职业院校和24所技工院校开设养老保健与管理、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然而,当前从业人员仍普遍面临年龄偏大、从业意愿低、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自治区民政厅厅长张正清建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长期照护师”培训纳入政府补贴目录,大规模开展专业化、标准化认证培训。强化激励保障,对从事长期照护服务的人员发放月度岗位补贴,增强职业吸引力,激发就业热情。

  除了从待遇和培训入手,提升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同样至关重要。自治区人社厅厅长金万宏谈道,养老护理员、长期照护师均属于社会服务类职业,新生代劳动者、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普遍存在就业偏见,职业的吸引力、选择的主动性不强。建议全区各地加大对长期照护师职业发展前景、技能补贴标准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有意向人群主动学习专业技能、考取技能证书,用人单位薪酬待遇向持证人员倾斜,推动长期照护服务从“小散弱”走向“专业化”,切实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荣誉感。

  如何优化服务供给、让资源精准对接需求?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杜勇谈道,当前,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尚未列入国家预算内投资计划,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与老龄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去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医养结合床位仅11.8张。她建议,自治区专项彩票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推动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同等享受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助政策。加快推动长护险落地,支持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优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补齐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短板,更好满足失能老人健康养老需求。

  “受制于专业要求高、运营成本大且资金来源单一等现实情况,当前部分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未能有效开展托养服务,不同程度存在床位空置情况。”自治区残联副理事长吴保军建议,探索建立多元保障体系,将失能失智残疾人纳入长护险制度保障范围,加强政策衔接和结果互认,解决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有机构、难运转”的困境,切实减轻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陈雍说,长护险不仅是一项保险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关怀和民生温度的直接体现。当前我区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13万名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背后承载着13万个家庭的期盼。要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持续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提升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完善激励机制,打造照护专业队伍多元培育格局,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要立足政协职能优势,聚焦人口老龄化关键问题,精耕细作,深入调研,为我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行动落地:夯实“老有颐养”人才基石

  随着首批长期照护师培训班顺利开班,宁夏开启了专业照护队伍建设的新阶段。

  为期6天的培训班采用“理论讲解+现场实操”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为学员们系统讲解职业伦理、老年生理心理基础、饮食照护、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在实训环节,授课老师手把手指导学员掌握协助老人翻身、摆放体位、预防压疮等核心技能,重点讲解如何运用人体力学原理科学施力,既保障老人舒适安全,又避免照护者职业损伤。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参加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五级“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我区首批持证上岗的专业照护人才,为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奠定人才基础。

  为系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各相关部门正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配套政策,着力打通长护险服务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

  自治区人社厅将积极推进2026年定点机构征集工作,将致力于开展养老护理产业相关职业(工种)培训且符合条件的院校机构全部纳入政府补贴性培训定点机构目录。按规定2至3年征集发布一次《宁夏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届时将长期照护师等养老护理产业相关职业(工种)纳入进去,补贴标准上浮20%,放大补贴的激励引导作用;

  自治区民政厅将强化竞赛宣传示范作用,持续举办“全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国赛,促进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和褒扬力度,适时组织媒体开展技能采风、高技能人才宣讲等活动,激发广大养老护理员“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潮。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将完善医养融合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建设1个自治区级老年临床研究中心、5个市级老年医学中心、27个市县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乡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站)达到60个,推动优化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将更多居家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自治区医保局将持续做好长期照护师培训,通过培训补贴、规范管理、专项培训等措施,逐步缓解我区长护险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优化职业评定等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职业认同感,推动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化。

  ……

  在相关部门合力推动与各项举措密集落地下,我区长护险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正步入快车道。自治区政协将继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盯长护险制度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医养结合深化等关键环节,开展跟踪调研与民主监督,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让“老有所护”的愿景加速照进现实。(记者 单 瑞)


【责任编辑】:包瑞